珍爱地球 · 保护环境 · 合理开发

Cherish the earth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 and rational development

中环智慧环境有限公司

垃圾发电滚出生物质?关于分类争议与产业的反思

首页标题    新闻中心    垃圾发电滚出生物质?关于分类争议与产业的反思

 

一、垃圾发电为何被归入生物质发电?

垃圾发电被纳入生物质发电范畴,主要基于以下逻辑:

原料属性:生物质能的定义涵盖“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体”,包括城市生活垃圾中的有机成分(如厨余垃圾、废纸、木质材料等)。焚烧或发酵这些有机废物发电,理论上符合生物质能利用的范畴。

 

政策驱动:国家为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,将垃圾发电纳入生物质发电补贴体系。例如,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可享受每千瓦时0.65元的标杆电价,并通过省级电网分摊部分成本。这种政策倾斜旨在通过经济激励解决“垃圾围城”问题,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。

 

技术路径相似性:垃圾发电与农林生物质发电均采用焚烧、气化等技术,两者在锅炉设备、热电联产模式上存在共性,早期规划中常被归类为同一技术路线。

 

二、归类背后的弊端:为何要求“滚出”?

尽管有上述理由,垃圾发电与生物质发电的捆绑已引发多重矛盾:

环保争议

垃圾焚烧可能释放二噁英、重金属等有毒物质,若烟气处理技术不达标(尤其依赖进口设备时),污染风险显著高于秸秆等纯生物质燃料。

我国垃圾分类体系不完善,导致垃圾热值低、成分复杂,焚烧效率低下,部分电厂为维持运行掺烧燃煤,违背“零碳”初衷。

 

经济性陷阱

燃料成本占垃圾发电总成本的70%,而垃圾收运、分拣费用高企,加之进口设备依赖推高投资,多数企业长期依赖补贴生存,甚至陷入亏损。

与农林生物质发电相比,垃圾发电的原料供应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更大,区域分布不均导致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,进一步加剧行业乱象。

 

产业形象受损

部分民营电厂因技术选型不当(如采用不适配秸秆的流化床锅炉),被迫掺煤或焚烧模板,被监管部门视为“伪生物质项目”,拉低行业整体声誉。

公众对“生物质=清洁能源”的认知因垃圾焚烧的污染争议而被混淆,削弱了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接受度。

 

三、理性看待:剥离还是改革?

要求垃圾发电“滚出生物质”并非全盘否定其价值,而是呼吁更科学的分类管理与技术革新:

分类管理势在必行

将垃圾发电从农林生物质发电中剥离,单独制定环保标准与补贴政策,避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

强化垃圾分类,提高焚烧垃圾中有机质比例,减少不可燃杂质对设备的损害,从而降低污染风险。

 

技术升级与监管强化

推动国产化焚烧设备研发,突破烟气净化技术瓶颈,减少对进口设备的依赖。

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,严查掺烧燃煤行为,并通过碳追踪技术确保减排真实性。

 

政策引导与市场优化

调整补贴方向,优先支持热电联产、余热利用等高效模式,而非单纯规模扩张。

鼓励垃圾发电与循环经济结合,例如灰渣制砖、渗滤液处理等衍生利用,提升项目综合效益。

 

垃圾发电的初衷是“变废为宝”,但其与生物质发电的强行捆绑,暴露了政策设计粗放、技术适配不足、监管缺失等多重问题。唯有通过科学分类、技术革新与严格监管,才能让垃圾发电回归“环保工具”的本质,而非拖累生物质能产业的“负资产”。生物质发电的未来,需要更清晰的边界定义与更健康的产业生态。


 

 

 

 

2025年3月20日 10:39
浏览量:0
收藏